跳到内容

跳到目录

“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”

“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”

“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”

《警醒!》贝宁撰稿员来稿

2006年3月29日发生了日全食,第二天,加纳《每日写真报》以大字标题写道:“日食奇观,万众瞩目”。这次日食的阴影路径从巴西东端开始,之后月球本影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向东移动,经过大西洋,进入西非的沿海国家加纳、多哥,并于上午8时左右抵达贝宁。人们在西非看到怎样的景观呢?

加纳上一次出现日全食是在1947年。当年27岁的西奥多回忆说:“那时候,许多人从没有见过日食,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于是,人们就说那是‘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’。”

大力宣传,警惕公众

当局作出广泛的宣传,警告大众直接观察日食的危险。多哥四处都贴着醒目的海报,警惕民众:“保护眼睛,当心失明!”

政府官员鼓励民众采取以下两种做法:一、留在室内,通过电视观看日食;二、如果在户外观看,就要戴上特制的护目眼镜。日食出现时,数以百万计的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或电脑的屏幕,要一睹这天象奇观。但是,当好奇的群众聚集起来等候并观看日食时,那股热闹而兴奋的气氛,电视和电脑是绝对捕捉不到的。不过,我们倒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。

兴奋时刻,逐渐迫近

灿烂的阳光、晴朗的天空,一切看来与平常并无二致,似乎只是西非一个普通的早晨。日食真的会发生吗?手表滴答滴答地响,时间一分一秒地接近预告的日食开始时间,在户外观看的人都戴上护目眼镜,举目望天,有些人还用手机打电话给其他地方的亲友,询问那里的日食情况。

在35万公里的高空,本来不见踪影的月亮不由自主地逼近预定的位置。突然,月亮出现了,看上去像是一片暗影,逐渐把太阳遮盖起来。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这个景象,群众的情绪也就越发高涨。

在头一个小时,周围的环境似乎没有什么变化。然而,随着月亮逐渐遮蔽太阳的光芒,周遭就呈现另一种气氛。蓝天渐渐昏暗,气温开始下降,光感路灯和安全灯自动亮起。大街小巷空无一人,店铺都暂停营业。鸟儿不再叽叽地叫,动物各自回窝,准备睡觉。太阳被完全遮盖,黑暗笼罩大地,万籁俱寂。

终生难忘的日全食

星星开始在天空闪烁。辉煌的日冕(太阳大气的外层)像是一道珍珠般洁白的光环,围绕着漆黑的月亮。太阳光越过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,在月亮边缘形成一颗颗闪亮的光点,称为“倍利珠” *,看起来又像一枚钻石指环。太阳的色球层(日冕以下的一层气体)也闪现出粉红色和玫瑰红色的光芒。一个观赏这次日食的人赞叹地说:“真是太美了!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象。”

太阳被完全遮盖了大约三分钟,就重新展露光芒,许多人都为此欢呼喝彩。天空渐亮,星辰消逝,阴森的气氛也如晨雾般消散。

月亮是“天上信实的见证”。(诗篇89:37)因此,人们可以在事前几个世纪就把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时间计算出来。人们上一次在西非观看日全食,已差不多是60年前的事,而下一次预计会在2081年。也许你不用等候这么久,就有机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睹这个令人难忘的奇观。

[脚注]

^ 13段 以英国天文学家弗朗西斯·倍利的名字命名。倍利在1836年一次日食发生时首次记录了这个天文现象。

[第29页的附栏或图片]

耶稣死亡时发生了日食吗?

马可福音15:33说:“正午十二点,黑暗笼罩全境,直到下午三点。”从中午到下午3点,黑暗大约持续了3个小时。这是个奇迹,而不可能是日食。为什么?首先,不论在地球上哪个地方,看见日食的时间最长只有大概7分30秒。其次是因为耶稣死于阴历尼散月的十四日。尼散月一日是新月出现的日子,这一天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,有可能导致日食。到了尼散月十四日,月亮运行了一半的轨道,地球处于太阳和月亮之间。此时,月亮不但不会挡住太阳,反而会把射到月球上的阳光完全反射到地球上。因此,尼散月十四日是满月出现的日子,也是最适合用来记念耶稣死亡的日子。

[图片]

尼散月十四日必然是满月出现那天或前后的日子

[第28,29页的图解或地图]

(排版后的式样,见出版物)

日食阴影的路径

⇧ 非洲

贝宁 ●

多哥 ●

加纳 ●

[鸣谢]

地图:Based on NASA/Visible Earth imagery

[第28页的图片]

2006年3月29日的日全食

[第28页的图片]

特制的护目眼镜能让人直接观看日食